图片
《菜根谭》修身篇17:心,“不可不虚”又“不可不实”有一段话说透了人生的真谛:“人这一辈子,就是一个过程。没有永久的生命,也没有不老的青春,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,一百年以后,没你也没我,我们奋斗一生,带不走一草一木,我们执着一生,带不走一丝虚荣爱慕,我们最终也只是时间的过客。”人生既然是一个过程,那就要让这个过程,要精彩,要充实,要有价值。因此,稻盛和夫先生说;“人生就是磨练灵魂的道场”,无论修身还是修心,都是要修剪掉没必要的东西,让自己的心灵或身体更加的纯净。《菜根谭》从虚和实的角度启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,教会我们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理:“虚空,是可以接受一切;充实,是可以不需要一切。”图片
【原文】:躯壳的我要看得破,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,虚则义理来居;性命的我要认得真,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,实则物欲不入。【注释】:①、躯壳(qiao):指有形的身体、肉体,②、躯壳的我:处于世俗尘界的肉身。③、万有皆空:佛教认为色相现实是虚幻的,称超出色相现实的境界为空。④、看得破:看穿、看透。⑤、常虚:时常保持虚空。常,恒久、长久。⑥、义理:合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。⑦、性命:本性。⑧、实:财物粮食充足,富有。图片
【译文】:要看透肉体的自我,这样才能看空一切,达到身处尘世,心灵虚静的境地,心灵澄静虚空,正确的人生观才能进驻心田;人要认真观照自己的精神世界,只有这样才能明了世上万般道理,心灵才会充实,内心充实了,物质享受的欲望才不会占据心灵。图片
【感悟】:“躯壳的我要看得破,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,虚则义理来居”只有看透自己的肉体,才能看透万物,如此则能保持内心的虚空,保持内心的虚空就会明白为人处世的大道理。每个人都知道最终都要死亡,可在生命的过程中,活要活出自己的价值。“性命的我要认得真,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,实则物欲不入。”因为明白了世间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,知道这些物质对自己毫无用处,因此对物质的欲望筑起铜墙铁壁。内心自然而然就既虚空又充实。图片
虚空,是可以接受一切,让心体处于虚空状态,为义理留出空间;充实,是可以不需要一切,让内心变得充实,用以阻挡物欲的入侵。这正是如作者所说的:“心不可不虚,虚则义理来居;心不可不实,实则物欲不入。”只有放空内心,才能纳入其他。摒除内心自以为是的想法,固执己见的观点和繁杂的欲望,如果内心不洁净,是藏污纳垢之地,就不会有空间让那些善良质朴,积极向上,幸福快乐进入。就谈不上修心修身。一个内心没有私心杂念的人,就是做到了“虚”,做到物我两忘,就能更好的观万物,体会万物。一个内心充满了正能量的人,一个内心充满了积极阳光的人,就是做到了“实”,忘我工作,爱人爱己,为社会做贡献。图片
也可以说,“实”是内心,“虚”是欲念。现在,人心为何不“虚”?皆为物累。《道德经》中老子说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”为物所累,是对身体看得太重。人的忧虑大多源自与身体相关的欲求。身体、感官、大脑,沉溺于任何一个层面的追求和满足,都可以耗尽人一生的精力、时间和金钱。而大部分的忧虑都与这三个层面的追逐、恐惧和贪婪有关。因此“虚”心是最好的修心养性。心能空、能静、能安是生命最安适的状态。物质填不满心灵,拥有再多,人心还是空虚的。“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,实则物欲不入”看淡得失,内心充实安详,自然而然的物欲就减淡了。心,“不可不虚”又“不可不实”,愿我们都能安心,安然,安定,走在人生途中,收获充实与美好。图片
网图侵删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普通人怎么加杠杆炒股,正规炒股软件有哪些,配资实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